童年的记忆里,有一根鸡毛掸子充当父亲棍棒教育的工具,那时父亲总对前来救急的母亲说:“不打不成材。”每当我的作业本上出现红叉,鸡毛掸子便会带着呼啸落在屁股上,留下火辣辣的疼,也在心里刻下细密的惶恐。
记忆犹新的是小学五年级的期中考试,我因数学不及格被父亲狠狠教育了一顿后,我躲在楼梯间哭到了天黑,我当时就在心里暗暗发誓,以后绝不用打的方式教育自己的孩子。二十年后,我看着自己儿子的试卷,虽然心里对他的粗心大意有气,但我始终记得棍棒教育的疼痛,所以忍住了自己的火气,然后耐心地引导他在错题中发现正确的解题思路,从而规避再次犯错的风险。每当和儿子分析完一张试卷,我都会从他做对的题目中发现他的闪光点并给予表扬,然后叮嘱他记住错题的正确解题思路和步骤,并肯定他下次一定能考的比这次好。
有一次接他放学回家,他把手里的作文本打开递到我面前,我看了一眼上面的作文题目,写的竟是“我慈爱的爸爸”,然后我又看了眼老师在最后给的批语,“感情真挚,描写生动。A+”最后我才细细的将作文内容看了一遍,写的正是我对他的鼓励式教育。至于儿子题目中所写的慈爱,也是我用自身经历换来的对他的誓言。
如今,我也获得了鼓励教育的福利,就是儿子带回家的一张张奖状。至此我也终于明白,真正的教育从不是靠棍棒给孩子长记性,而是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一样,用肯定激发孩子的自信心,用鼓励为孩子加油。那些曾经落在我身上的棍棒,我都化作了鼓励的话语赠予了儿子,而鼓励的话语,会像永不褪色的阳光,照亮了他的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