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三尺岗亭,是车流不息的驿站,是规则与效率的闸口。日复一日微笑、问候、收费、放行的操作流程早已刻进肌肉记忆。微笑服务、快速通行仿佛成了唯一的标准答案。然而,在那个看似平常的午后,被一声刺耳的喇叭打破,当一张蛮横的脸孔杵在窗口时,我思想中某个长久顺从的齿轮,第一次发出了“咔哒”的异响——我学会了说“不”。
那是一个炎热的夏日午后,车流不算密集,一辆崭新的“前四后八轮”超载车辆驶入窗口。司机摇下车窗,一股夹杂着烟味的热浪扑面而袭,他并未像大多数司机那样退出车道,而是直接探出半个身子,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熟络语气说道:“哎,小妹,通融一下!让我上去吧,行不行?”他的眼神里没有请求,只有一种习惯性的、带着点施压的“商量”。以往遇到类似情况,或许会在操作上稍作调整,对那些不甚明显的超标“灵活处理”。可现在,这类松动早已被坚决杜绝。在请他退出车道的瞬间,仿佛我们坚守规则反倒成了不通情理、效率低下的“绊脚石”,小小的收费岗亭似乎成了某些人眼中可以随意践踏规则、占小便宜的突破口。空气瞬间凝固了,司机脸上瞬间变成了惊愕,随即恼怒的说到:“嘿!你这小姑娘怎么这么死板!都说了就这个村的,跟你们领导都认识!耽误我时间你赔得起吗?信不信我投诉你!”刺耳的喇叭声再次响起,后面的车也开始不耐烦地按起喇叭,压力像无形的潮水涌来,熟悉的焦虑感爬上心头:投诉单、可能的批评、后面车辆的催促声……那句“算了,抬杆吧”几乎要脱口而出,但就在那一瞬间,我看到了镜子里自己穿着制服的身影,突然重新认识到自身小岗位存在的大意义。随后坚定的对司机说:“师傅,请您理解并配合我们的工作,按照规定车辆超载是禁止上道的,也是为了您的安全着想。您再这样堵塞车道,我们只能通知路政或交警来处理了。”我的声音依然不大,但每一个字都带着不容置疑的分量。我挺直了背脊,目光直视着他,不再回避那份怒气。司机愣住了,大概没想到这个看起来温顺的“小姑娘”会如此强硬。他骂骂咧咧了几句,最终还是极不情愿地倒出车道,后面的车辆终于得以通行。
这一次说“不”,像一道闪电劈开了我职业认知的迷雾。我忽然明白:我的职责不仅仅是收费,更是守护规则的边界。这小小的收费窗口,是高速公路运营秩序的第一道闸门。每一次对不合理要求的妥协,都是在蚕食规则的公信力,是对守规者的不公平。我的“不”,不是刁难,而是对岗位职责最本分的坚守,是对法律和规则的敬畏。微笑服务不等于无底线退让。真正的优质服务,是在遵守规则的前提下展现的专业、耐心和效率。对违规者的纵容,恰恰是对绝大多数守规司机的怠慢。礼貌而坚定地说“不”,也是一种专业素养。我也不再是那个轻易被他人情绪或无理要求裹挟的“软柿子”,当我说出那个“不”字时,我感受到了对自己岗位价值的确认,以及对自我原则的掌控力。这份内在的坚定,比任何外界的评价都更有力量。它让我明白,在规则面前,我无需卑微,我的脊梁可以挺直。收费员看似微小,却是庞大交通网络顺畅、公平运转不可或缺的螺丝钉,都有其不容侵犯的尊严和必须坚守的原则。我们每一次的合规操作和对规则的捍卫,都是在维护这个系统的基石。敢于说“不”,正是在守护这份岗位的尊严和价值。
自那次之后,面对类似的不合理要求,我依然会保持礼貌,但内心多了一份从容的底气。解释规则时更加清晰,拒绝时更加坚定。我学会了在“服务”与“原则”之间找到平衡点。那一声“不”,不再是难以启齿的怯懦,而是守护岗位职责与内心秩序的宣言。它让我在车水马龙的三尺岗亭里,第一次清晰地听到了自己站立的声音——那是一个小人物对规则、对职业、对自我价值最朴素的确认与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