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举家团圆的日子里,将一天的经历,简单的以流水的形式记之,为今后平淡的生活留下一点印记吧。
为过十五,父亲提前一天把我们几个小家庭召集到老家。早上起来母亲就开始张罗包饺子,包饺子是个累人的活,繁琐的工序,效率低,一家人齐上阵,分工明细,不一会的功夫,白白胖胖、皮大馅薄,恰似元宝似的饺子已经爬满几个盖垫。
距离午饭时间尚早,我和母亲带上孩子串了几家亲戚,带上一箱奶或者几斤月饼。现在条件好了不讲究吃了,亲人见面分外热情,相互问个家长和身体状况,或者忙着往孩子手里塞各种好吃的。现在的条件好了,自是不太稀罕,亲人之间没有虚伪和客套,只有心与心的沟通,情与情的交融。
现在农村的外出务工的居多,也就是在逢年过节才难得回家一趟,突然街面上也显得没有往日的冷清,此刻才倍加珍惜相聚的机会,匆匆见上一面,也许是这个时代赋予了孩子晚辈们认识亲戚之间的一种重要途径吧。只有借着这个机会给孩子们灌输亲戚邻居关系,以便将亲疏辈分有个大概的轮廓。
吃完午饭,父亲让我们去采摘老院已经红彤彤的桃,我恐高,不敢登高,五十余岁的父亲往往此时自告奋勇,站在东厢房的房沿边上,专门挑捡又大又红的采摘,父亲的心中将家里最好的东西,最优质的资源毫无保留给儿女们的,往往是这个时候的行为是这个农家汉最好的证明。
这个桃树是父亲嫁接来的,叫“九月脆”没有其他桃子的娇嫩,生脆,甘甜,水气不大,又因在九月成熟,故称“九月脆”。按照奶奶的说法,桃树栽种在家园有避邪兴家的,人丁兴盛愿望,还是爷爷在世时栽种的,此时提起爷爷,又是一番伤怀,自不必言说。
晚上,在城中度过,去表弟家和姥姥、舅舅、舅母、姨母三家人聚在一起,一家兄妹亲人13口暖聚一堂,觥筹交错、其乐融融。
晚饭后,孩子们跟父母居住老家未归,爱人整天照看孩子,甚是辛苦,此刻难得清闲,我提议遛弯赏月,于是骑车到人烟稀少的印月公园去徒步,今年中秋的月亮并不皎洁,确切一点说是云遮月,一会乌云遮掩,一会表露无遗,别是一番情调。
湖边有一片竹林,途经此时微风吹过,竹叶沙沙作响,苏轼的名句涌上心头:“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慢慢低吟,和蛐蛐的叫声遥相呼应。
夜已深,公园已经恢复了白天的喧嚣,此时寒气上升,细心的爱人已经早早的给我披上准备好的外衣,两人骑车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