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凡事提前10分钟,为什么这么难?
以前看过一个观点,叫“凡事提前10分钟,效果惊人”。
不少人看过后都纷纷表示说到了心坎里,说自己要是能提前10分钟,人生早就改写了:
如果提前10分钟起床,就可以从容地照照镜子整整仪容,出门时就不会那么狼狈了;
如果提前10分钟出门,就不用担心上班迟到,不用担心扣工资,不用担心错过重要的会议内容了;
如果提前10分钟准备会议资料,开会时就不会手忙脚乱,被点到发言时就不会吞吞吐吐,更不会被领导训了……
有不少成功人士都总结说,别小看这10分钟的时间,它不仅可以帮你避免很多麻烦,还可以帮你建立起良好的个人形象,是一笔非常划算的投资。
道理人人都懂,但真能做到的人却寥寥无几。
大部分人都是间歇性踌躇满志,持续性混吃等死;嘴里喊着要早点行动,身体却很诚实地继续拖拉。
今天下决心要早睡早起,结果一不小心刷手机刷到2点,第二天早上起来依然手忙脚乱;
早上决定要在下班前写完方案,结果写了两句又忍不住刷起了朋友圈,到下班时方案才开了个头……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拖延复拖延,事情永远都做不完。
凡事提前10分钟,说起来如此简单,做起来怎么就这么难?
2
拖延,堪比慢性自杀
有句格言说:拖延等于死亡。
这句话绝不是危言耸听,一时的拖延看似无害,长期的拖延却会悄悄把你拖入深渊。
看过这样一则寓言故事:
一只青蛙在路边晒太阳,田里的青蛙对它说:“快回到田里来吧,路上车来车往的,多危险啊!”
路边的青蛙晒得正舒服,便说:“急什么,过一会回去也不迟。”
到了晚上,这只青蛙还没有回来。田里的青蛙跑到路边一看,才发现它不知什么时候被车轧死了。
这只青蛙就是我们很多人的影子。
总以为拖一会儿也没什么大不了,却不知道危机正在一点点向自己靠近。
就像我的前同事小杨,名牌大学毕业,工作能力也不错,就是有个毛病,做事太拖拉。
上班天天掐点,开会常常最后一个姗姗来迟,每次交方案也总要拖两天才舒服。
有次公司接了个大单,由小杨来负责。原定周三交的方案,客户上午就在群里催,他却不紧不慢地拖到晚上12点多才交。
没想到客户较了真,觉得他工作态度太差,取消了合作,给公司造成了不小的损失。
老板也为此大发雷霆,让小杨卷铺盖走人了。
心理学家派希尔曾说:习惯会变成无意识的大脑运作过程,如果长时间拖延,人们便会从根本上习惯性地保持这种状态。
拖延就像温水煮青蛙,让人沉浸在虚幻的舒适区里无法自拔。
虽然一开始可以让你获得片刻的轻松,但真正的问题一直待在那里,从未被解决。
当问题越积越多,慢慢从量变发展到质变,就会开始反噬,给你造成实质性的损害。
3
拖延是一种病,得治!
心理学家乔治 • 哈里森说:拖延是一种不能按照自己的本来意愿行事的精神状态,是缺乏意志力的表现。
在《戒了吧!拖延症》这本书里,就对“拖延症”这种现象进行了全方位的剖析:据统计,约有80%的人都患有不同程度的拖延症,原因都是大同小异:
1、懒惰型拖延
懒,大概是拖延最大的原因了。拖延和懒惰狼狈为奸,相依相存,一个懒惰的人,99%会染上拖延症。
2、完美主义型拖延
有的人过于追求完美主义,坚持条件不到位就不动手的原则,把大把时间浪费在空想和等待上,迟迟不肯行动。结果别人已经做完了,自己却什么也没做出来。
3、害怕失败型拖延
有些人嘴上说着豪言壮语,行动却止步不前,别人催促他时,他总说在等待时机。这种行为的本质,就是因为害怕得不到想要的结果,就一直借故逃避。
4、寻求刺激型拖延
经常有些人炫耀自己在deadline前一夜赶完方案、在考试前一夜刷完真题的“壮举”,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这种行为的本质是寻求刺激,享受一种自己“很聪明”的劣质快感。但这种“快感”不仅没有任何营养,而且迟早会让你栽跟头。
4
当你战胜了拖延,才能战无不胜
每个人都知道拖延不好,但就是摆脱不了。
战胜拖延不能只靠喊喊口号,还得对症下药,步步为营。
如果你也想早日与拖延症划清界限,不妨先认清自己的症结所在,然后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
1、改善环境:和谁在一起,真的很重要
经常看到新闻说,某学霸寝室里,全体室友都保了研。这就是环境的力量。
其实这个寝室里未必人人都那么优秀,但只要形成了勤奋学习、你追我赶的氛围,就会拖着你进步,想不优秀都难。
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长期和上进的人在一起,自己也会变得斗志十足;长期和懒惰的人在一起,自己也会失去紧迫感和上进心,变得拖拖拉拉。
对于身边那些懒惰的人,要做到不关注,不羡慕,不生气,不加入,不能拖慢自己做事的节奏。
多与勤奋的人在一起,看着别人的进步,自己也会产生紧张感和不服输的念头,想要努力地追上他,自然就懒不下去了。
2、摆正心态:多做点事,其实不吃亏
有些人做事拖拖拉拉,无非是觉得这件事跟自己的利益关系不大,做了没好处,不做也没损失。
一旦这件事关系到自己的切身利益,才会重视起来,加班加点去做。
说白了,这种现象就是不愿吃亏导致的能动力不足。
其实换个角度来看,比别人多做一些事、比别人做事更快更好,本身就是拉开自己与别人差距的最好方式。
莎士比亚说:宁愿重用一个活跃的侏儒,也不要一个贪睡的巨人。
要在关键时刻脱颖而出,就得平时比别人多走几步路。多做点事,其实并不吃亏。
当你用实际行动拉开了与别人的距离,升职加薪自然也会来得更快。
3、定好目标:找准目标 ,才有动力
哈佛大学曾经做过一个跟踪调查,发现在数百名志愿者中,27%的人没有目标,60%的人目标模糊,10%的人有清晰的短期目标,仅仅只有3%的人有清晰的长期目标。十几年后,这3%的人几乎都成为了各行各业的“成功人士”。
很多人的拖延,是一种迷茫式的拖延,因为没有清晰的目标,做事缺乏热情和动力。
所以,必须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给自己定一个小目标。
一开始不必设定多么困难的目标,可以从易到难,逐步加码。
先努力完成一个阶段性目标,不求终极的成就,如坚持21天每天早起锻炼,坚持一星期读完一本书等,如果完成了,就给自己一点奖励,然后再设定更高级的目标。
4、不找借口:抛弃完美主义和畏难情绪
完美主义和畏难情绪,看似是两个极端,实际上却是殊途同归,都是在给自己找借口。
就像美国将军麦克莱伦,他死守不打无准备之仗的教条,屡次以准备不充分为由而拒绝进攻和追击,在有利条件下错失了全歼南方军的机会,让战争整整拖延了三年,自己最后也被解职。
事实上,任何借口都是无用的,完成才是硬道理。找再多的借口,事情也不会有任何进展;找一万条理由,也不如踏踏实实走好第一步。
在做的过程中,你还有很多机会来克服困难,追求完美;如果你压根没开始,那一切都是空谈。
5、做好规划:做事有条理,效率自然高
有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让一群学生把石头、沙子和水都塞进一个瓶子里。有的学生手忙脚乱,把东西一股脑儿往瓶子里塞,结果不是水溢出来了,就是石头塞不进去。只有一个人,先把石块放进去,再把沙子倒进石头的缝隙里,最后才把水倒进去,瓶子刚好装满。
这就是提高效率的秘诀:分清楚事情的轻重缓急,一步一步去完成,而不是胡子眉毛一把抓。
根据四象限法则,可以把事情分为紧急且重要,重要但不紧急,紧急但不重要,不紧急且不重要的四种,处理顺序依次后延。
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优先处理最重要的工作,这类工作可能难度最大,也是你最讨厌的,但往往也是你的工作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只有先集中力量啃下了这个硬骨头,其他事情才能迎刃而解。
6、时间管理:事半功倍,快人一步
也许有人会说,不是我故意拖延,而是时间不够用。
这就是时间管理的问题了。
鲁迅曾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肯挤,总还是有的。”
首先,我们要认清自己的生物钟,找到自己工作效率最高的“黄金时间”。在工作效率高的时候处理最难的工作,在效率较低的时候做一些整理资料、处理邮件等相对简单的工作。
其次,要学会盘活零碎时间。比如你等车、坐地铁的十几分钟,可以用来搜集素材、思考角度,等到了公司,再利用整块的时间来完成全案。
最后,对自己一天的时间做一个复盘,寻找优化空间。比如上午刷朋友圈、刷微博容易忘记时间,那就统一移到中午吃饭时来刷;午休时和同事闲聊浪费精力,那就利用这段时间睡会午觉……
总之,学会用最短的时间,来做最多的事情,拖延就会与你彻底拜拜,好运也会接踵而来。
请记住,你怎么对待生活,生活就怎么对待你。
拖拖拉拉的人,迟早会被别人甩在身后;只有下狠心戒掉拖延,才能快人一步,立于不败之地。
不要让拖延成为你的绊脚石,不要让拖延遮掩了你本来的光芒。
当你戒掉了拖延,世界就会焕然一新。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