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在窗前闲翻一本诗词。“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读到辛弃疾的《西江月》时,便遥想起故乡农家的秋夜来。
乡村的秋夜如水,站立窗前,零星的萤火虫,忽明忽暗,轻盈穿梭在夜空中。仲秋夜静凉,蟋蟀闹洞房。这些小家伙们,潜伏在石砖下、草丛里,细细碎碎地哼唱着,辨不清来自哪个方向,一会儿东,一会儿西, 似山泉潺潺细流之声,又像天外洞箫之音。那带颤的“嗻嗻”声,忽左忽右,忽高忽低。幽幽的,清凉如露,晶亮似星,好像是无数的珍珠撒在碧玉的盘子里。虽整夜闹腾,却又如一首安眠曲。
蛙鸣更是乡间的一首俚曲。夜半三更时,青蛙在田野里、池塘边,一阵赶着一阵,一浪高过一浪,扯着嗓子,卖力地吆喝。劳动了一天的人们躺在床上,那咕咕嘎嘎、亮润如珠的蛙声犹如催眠曲,让人更容易入梦;或挑灯夜读,那此起彼伏、声如潮涌的蛙鸣与你相伴,为你驱走几分深夜的孤寂。有时,一蛙独鸣,衬出夜的冷清。群蛙合唱,让你感到夜的喧哗与骚动。夜晚在村间小路穿行,听那来自草间的此起彼伏的蛙声,即使不会吟诗,也会心生愉悦,忘却所有尘世的纷扰。
辛弃疾的《西江月》,寥寥数语,不仅描摹了一幅那时的田园风景,更借此述说了一个古老而永恒的话题,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现今身居闹市,哪里会有惊鹊和蛙声?只能在诗词慢慢体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