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己,是对自己的要求;律人,是对他人的期望。社会的现代化程度越高,对于律己和律人的要求也就越高,没有律己,社会道德就会滑坡,没有律人,道与法就无法平衡。
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一个缺少律己意识的人,就不是一个能得到社会尊重的人,就不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社会化下,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度越来越高,高连接度也就意味着人与人,人与组织,组织与组织之间就难免会有摩擦和矛盾。这原本就很正常的事情,然而,如果遇到摩擦矛盾,不是从自身出发,积极沟通化解,寻找最大公约数,而总把他人的过失放在眼前,把自己的过失抛于脑后,抱怨他人的责任、苛责现实环境,却不知回头看看自己,不但对于解决问题毫无作用,久而久之心态的失衡,对个人的发展健康不利,对于社会的稳定造成威胁。这种不见自己,只见他人的做法,说到底是缺乏律己,把自己的“阴影”抛物脑后,最终会让自己的人生淹没的“阴影”里,直到迷失。
道德要求律己,道德高尚让人生完满,让人生坦荡,但道德是无形的、软性的,是无法做到律人的,道德没有明确的标准,没有执行上的强制力。要保护好每一个“反躬自省”的人,律人不可或缺,因此现代社会秩序的稳定,要做到律人就必须依靠法律的硬性规定。近些年,高空抛物、遛狗不带狗绳等问题屡屡被人关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四十年,住宅等硬性条件改善,但是与之配套的精神条件发展就略显滞后,无论是高空抛物还是狗伤人事件,其背后都是“宽于律己”,只满足了自我,却伤害了他人的需求,对于这一部分,就必须依靠法律法规划定心理红线。
无论是用的道德用来律己,还是用法律到达律人,都不能割裂来说。律己让社会具有温度,促进社会的有机团结,是治理社会最佳方式,最低成本;律人让社会维持稳定,保护社会的有机团结,是社会治理的底线。如果律己让万众归心,律人则是要保护好这颗来之不易的红心。古人云,严于律己,宽于待人。放到当下,要严于律己,亦要严于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