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公众号刚刚发布了一则新闻,“全校师生卖废品,干了件大事!”学校为了鼓励师生保护环境,做好废品回收,设立了“废品回收日”,之所以说这是件大事,是因为学校连续做了30年,并设立了废品助学。按照三年一轮换学生来计算,这个事情至少影响了十代的学生。
想起我的学生时代,关于卖废品的那点经历。宿舍8个人,每周大扫除的时候,都会有一堆饮料瓶、矿泉水瓶之类的瓶瓶罐罐,除去这些东西,平常画满的笔记本、旧的杂志、报纸,也是宿舍大扫除常见的物品。第一次提出把这些废品收集起来,找个废品站卖掉这个主意的,是我们宿舍的老大,当时也就是试试的心理,想着扔了也是当做垃圾,回收了还能有个“舍费”之类的。在积攒了一个月之后,废品在宿舍的占地空间已经超过了我们“忍受度”,刚好碰到周末,宿舍8个人就你抱一堆,我提一袋的,把废品带往了废品站。
记得当时的塑料瓶是按分、按个收购,只有报刊、书籍之类的,是论斤计算价格,虽然价格低廉,一堆占空间的废品到最后也只卖了十块钱,但是成就感还是由心而发,在那个冰糕还是5毛的年代,十块钱确实可以发挥它的作用。老大又提议,将这笔钱存起来,当做“舍费”,等存到一定数目之后,就可以出去吃个大餐。就这样,一堆废品,在我们的手中变成了聚餐的餐费。
时间恍惚中,十几年过去了,现在想想,当初也算是为环保做出了一点点的贡献。相对于新闻中宁波这所学习的废品助学而言,废品回收这件小事,却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环保、助学两不误,全校师生以身教树言传,让育德、育人真正体现在学习上、生活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