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养狗,有人养猫,有人养鸟,有人养鱼,而我家,养了两只蜗牛。
事情追溯到一天早上,我从早市上买回来了新鲜的蔬菜,摘菜时发现菜叶里上趴着一只蜗牛,于是我叫来儿子让他拿去外面放生。他见到蜗牛如此小而可爱,就对我说要养它,我思忖了一下觉得蜗牛应该比较好养,体积小又容易安置,便同意了儿子的提议。然而下一秒就觉得自己答应的有些草率了,因为儿子把我的茶叶包一个个的从茶叶盒里拿出来扔到了桌子上,然后鸠占鹊巢的蜗牛就有了一个清雅的家—一个精致的茶叶盒。
吃饭的时候,儿子问了一个我回答不上来的问题:蜗牛吃什么?于是我和他一起咨询了百度,百度后证明:蜗牛的确很好养活,只要有我们一口饭吃,就有蜗牛的一口菜吃。
饭后,儿子就带着他的小伙伴—蜗牛出去玩了。回来的时候一只蜗牛就变成了两只,并且告知我:大的叫小明,小的叫明明。这应该是他看图写话中给小男孩儿常起的名字,这么通俗,易记,朗朗上口。不过这些不重要,重要的是那只在菜叶里发现的蜗牛这么快就结束了它离群索居的生活,更重要的是儿子在照顾蜗牛的过程中成长了许多。原来,让一个孩子成长的秘诀不是无微不至的被照顾,而是让他去照顾比自己弱小的。
他开始关心蔬菜的新鲜程度,因为这关系到小明和明明的饭菜质量;他还会关注小明和明明的住所卫生情况,定时帮它们清理蔫了的蔬菜;还会照顾到小明和明明亲近大自然的心理需求,每天带着它们到外面“散步”……
而今这两只蜗牛于儿子而言,就如同被小王子驯养的那朵玫瑰花。虽然从外表上看这两只蜗牛与别的蜗牛并没有什么不同,但是他们对彼此都是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