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古文的喜爱,由来已久。
早在我五岁的时候,父亲就曾给我买过两本《唐诗》。那时候我还不认字,是父亲一句一句教我背诵的,虽然背的滚瓜烂熟,但其实不知道自己背的诗是什么意思。但还是很得意,因为自己会背诵唐诗。
直到上学之后,那种得意升华为了成就感。语文课本上的古诗,大多数都在上学之前背过了,在同学们还在努力记忆时,课本上的古诗已经能从我口中轻而易举的背出来。在同学们眼中,我俨然成了过目不忘的小神童。“神童”的小帽子一戴,自己都飘了。面对老师的表扬,父母只是笑笑,没说什么。
再后来,遇到了《木兰辞》、《岳阳楼记》、《桃花源记》等长篇大论的古文,小时候的积累就不管用了,一切都需要从头开始。好在那时候我已经对古文情根深种了,凭着对古文的偏爱,对于需要背诵的段落,依然是手到擒来,这应该得益于父母自小有意在这方面的培养。
后来,每当我看见一篇从未见过的古文,都会沉醉于对它的研究。从查生字注解,到通读会意,再到查作者及其创作环境,都是我对每篇古文乐此不疲所做的工作。这套程序下来,这篇古文在脑海里就有了立体感。而要吃透一篇古文,非得要这样折腾一番,才能知其所以然。这个过程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提升。
对于古文这种“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的钟爱,就好像是自己本来就是个古人,那些文绉绉又晦涩的言语,就如同是自己所熟悉的母语一般,亲切又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