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儿明,风儿轻,可是你在敲打我的窗棂”听着毛不易低沉的歌声,我又遇见了月明。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快要到了,电话的那头,哥哥对我说,“妹妹,今年中秋不回来了,估计咱妈妈又要说,生闺女有什么用,到团圆的时候都去人家家了!”
家里兄妹两人,我最小。当初大学毕业我执意留在外面,妈妈总是唠叨说,留在外面就不是家里的人了,就见不到我了。思来想去,回了家,守着爸和妈。年前节后,爸爸妈妈守着闺女儿子,乐呵呵,笑哈哈。后来我结婚生子,成了别人户口本上的人,哥哥外出工作,逢年过节,家里又剩下了爸和妈。尽管大包小包提前买好送到,但迎来的还是父母失落的叹息。
我原来总是不明白,平时都能见到,何必那么在意那一晚,再怎么说,也就是一个月圆之夜,能代表什么呢?后来有了自己的孩子,看着他从牙牙学语长成小小少年,陪他度过每一天,直到他幼儿园毕业,参加“我长大了,自己睡”活动。一整晚,我都坐立难安。我才懂得父母的牵挂,才知道我不屑一顾的团圆对父母的含义。为人父,为人母,总想着孩子拥拥挤挤的在眼前,哪怕不说什么,不做什么,能够每天看到,就是幸福。
而我们呢,为人子,为人女,却总想着我们的诗和远方。曾经看到一个段子,说一个父亲看到天气预报要降温,打电话让女儿出门多穿件衣服,女儿不耐烦的挂了,这时,千里之外的老母亲却打来电话,殷殷嘱咐下雪了,穿厚点。他才恍然,母亲的城市已经是大雪漫天。老话说,“娘疼儿,路样长;儿疼娘,线样长。”此时此刻,看着皎洁的月,我却下定决心,莫待子欲养而亲不待,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给予陪伴,不留遗憾。
“儿女们来自四面八方,团圆灯点亮一生的愿望,你的脸颊映红了夜晚。”今夜,携儿带女,回家,陪伴爹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