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病”施药,与同频的人抢出时间高地加速成长
日期:2019/11/5    来源单位:邢台经开区站   上传人:邢娟   点击数:462      

翻看何总推荐的《真正的高手,都把拖延戒了》文章的那一刻,不由得去思考自己是否也有拖延症。“拖延”其实不是病,但是大多数人的生活和工作中却都存在,显然没有一个人愿意承认自己的“拖延”病症,更不会根据“拖延症”的病灶特点去判定自己的拖延行为,正如现在的我们总在被生活拖着走,工作、老人、孩子占据了大半时间,每天的24小时里,甚至不能主动掌控自己的时间,增长都只是线性的,想突破也就更难。当“拖延”已经影响到情绪、降低工作效率,过度的放松自己走向反方面,将其称为惯性、称为习惯那就需要我们找到摒弃“拖延”的良方。

拖延,我也曾有

比如,接到某项检查的通知,看到满篇的文字与详尽的检查标准,心里想反正还有几天呢,不着急慢慢弄……当其他工作接踵而来,开始连续加班加点挤时间整理资料、撰写材料,虽然可能结果大都还不错,也信誓旦旦的说下次一定要提前开始着手准备。其实我心里清楚,这是因为畏难情绪,拉着我一个劲的去逃避工作中难啃的骨头。反复做着手里紧张而又不紧急的工作,也无非是想把时间填满,还不断的安慰自己说“这一天我也没闲着呀,做了这么多事情!”我屡次想改,屡次不得。就像一个屡次想逃出沼泽地,而越陷越深的人一样。每当这样的事一遍遍重演,好的结果还会在心底窃喜表扬自己很有“效率”,尽管不愿承认,但潜意识里认为如果自己花很多时间很多精力精心准备最后成绩平平,会觉得极其丢脸,于是也就一次次的强化拖延。细思极恐,新时代新形势,我的岗位及所处的工作环境,都要求自身要有较高的逻辑性、超前性及连贯性,虽然我有拖延,不会像比赛一样有如此快的真实反馈,也不会造成大的社会影响,但是,如果长期放松对自己的要求,那这无异于温水煮青蛙,再也难求突破,正是这种对“畏难情绪”的认识敲醒了我。

正视,迎难而上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终于下定决心,开始持续改变。我要求自己,在最重要的事情上,一定戒掉拖延,做足准备。每天循例打开公司网站及腾讯通,详细阅读每一份公文、每一个通知,将其中的重点、时间、内容分别列在便贴上,排出主次、难易及时限规定进行简单的梳理,运用科学的时间来约束自己坚持执行,再依据实际着手准备相关内容,逐字逐句的吃透文件精神,一环扣一环的将活动串联,减少盲目性,尽量把时间提前一点保证留有余地,避免因其他事情影响而造成工作无法完成或“头重脚轻”的敷衍了事。工作的最终完成也会发现原来用时并不长、难度可不计,可谓轻松搞定,还可以开启其他事宜。我发现当因为“拖延”而产生的顾虑与不安消失,好心情也督促我再充足一点、再进步一些,自信、快乐、干脆利落的状态,让我也养成了今日事今日毕的良好习惯,心态越来越积极,工作效率也随之提高。

调频,加速成长

正如文章中所说,战胜拖延不能只靠喊喊口号,还得对症下药,步步为营。我与“拖延”症划清界限也正应了文中的一句话:和谁在一起,真的很重要。我们都懂的“立即行动远胜于拖延”的道理,其实很多人工作效率低也正是因为做事拖延。俗话说“一百次心动不如一次行动”,行动就是执行,执行更需要团队精神。
    大家都听过“三个和尚”的故事:一个和尚,一切自己做主,挑水喝;两个和尚,通过协商分工合作,抬水喝;三个和尚,谁也不服谁、谁也不愿意干,没水喝。儿时的故事也一直在告诫我们团结的重要性,每个人不是一座孤岛,不管任何一项工作任务的完成,缺乏团队协作的精神无疑于失败告终。小溪只能泛起破碎的浪花,海纳百川才能激发惊涛骇浪,个人与团队关系就如小溪与大海。个人的力量终有限,个人能力突出、善于表现自己的人当然是领导“选才”提拔重用的首选,但倘若过于注重表现自我,在工作中自扫门前雪能力已不足,无疑也会增加他人瓦上霜,只讲“小自我”难立“大格局”,纵使个人能力再突出,其工作效率想必也高不到哪儿去。其实每个人都不完美,当我们接纳不完美的自己,向着阳光、积极、勤奋的小伙伴“调频”,与他们共同进步,激发自己“不服输”的念头,时刻保持紧绷,与“同频”的小伙伴一起抢占时间的高地,系统的学习和思考,明智的判断与决定,坚定的落实与执行,用每一天的持续行动,做走在时间前面的人,不做思想上的巨人也不做行动上的矮人,战胜“拖延”,战无不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