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粮囤有关的记忆
日期:2020/6/25    来源单位:运河西站   上传人:张志栋   点击数:730      

每次回老家有别样的心情,期待甚多,从父亲做的可口饭菜,村里的奇闻轶事,街坊肆无忌惮的侃大山,志同道合的伙计谈天说地等等,用心感悟老家的细微变化,总能到发现生活中的别样体悟,用文字记录下来,也算是凝固一段印记吧,就从老家的粮开始吧。

老家的粮位于我家北屋抱厦的西头,红砖瓦用白灰砌垒成的,内部用白灰煨缝,白灰起到干燥的作用,父亲为了家里的院子更加美观,将一些老物件或者变卖,或者移弃,或者当废品抛售,当然粮囤就是首当其冲。

这个粮和我小时候成长还有一段渊源,当时为了安全起见,粮囤存放容积的百分之八十左右,在上面就自然形成了一个天然的城堡,将调皮的孩子搁置在这个所谓的城堡里,家人以腾出时间来。经常要这哪里睡着了,现在想想真的有点不可思议。

大约在到我记事起,经过爷爷的深加工,在粮仓的上边设计了一个一层吊床,吊床充分发挥了爷爷作为一个优秀木工的聪明才智,在农闲时节,下面储存小麦,上面的吊床上存放着琳琅满目的家用农具,木锹、木叉、镰刀、铁锹等等,这里的工具以多、齐、全著称。以致街坊邻居经常借用,赢得乡亲们的一致称赞。每天纷沓而至借用工具的场景,形成了我对粮囤的最初印象。

每年麦收时节也是显示粮囤重要性的时候,将新收的小麦晒的“咯嘣”“咯嘣”干,趁在毒日下温度,迅速入粮囤,上面铺盖一层塑料布,紧接着是奶奶还会在厨房灶台下,掏出草木灰覆盖在上面,据说是为了防虫防鼠,具体效果就不得而知。

每每家里面粮食吃完了,爷爷会打开粮囤,奶奶会小心翼翼的除去灰,揭开塑料布,一瓢一瓢的向外舀,小心翼翼,唯恐丢掉一粒粮食,露着满意的微笑,即小心又兴奋,当时的场景依然历历在目,好像有了粮食就有了一切。

粮仓的丰满更是农村家庭生活殷实的很好证明,每年将多余的粮食储存起来,谁家年终的余粮越多越是显示富裕。爷爷说家里没有三年的余粮,那都不叫过日子。

由于爷爷奶奶的省吃俭用,以及“深挖洞、广积粮”的思想吧,慢慢的家里的粮仓已经储存不下了,于是后来就买了大瓮以来储存粮仓,慢慢的摆放在粮仓旁边的的大瓮越来越多,后来年年丰收,家里的粮食越多,捯饬粮食翻晒,成了苦力活,有时储存不当的,每年夏季晒粮食时会导致满地麦牛虫软爬。

储存粮食的大瓮由于内外镀了一层釉,密封效果自然比粮仓好得多,逐渐的代替了粮仓的地位,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我国粮食已经连续多年增长增收,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一切以人民币作为生活生产流通的今天,现如今的新收小麦还没有进家门已近变卖了,慢慢的两排大翁早错落的摆在东墙根,像两排退伍的老兵一样矗立在那里,更何况的这个粮仓呢?在父亲的一再坚持下,在奶奶的叹息下,终究难逃淘汰的厄运。

确实,时代在变,一些物品必然发生变化,新旧更替是世间发展的必然规律,看着粮仓拆除后空隙,顿时有了丝丝空落在内心深处涌动,

粮仓在不同年龄段的人中有不同的感触,特殊年代的特殊物件的一种特殊情怀吧,终究变成我们记忆长河的中的一分子,待到时光的发酵,曾经的印记宛如入水的新茶,随着岁月的润洗,在脑海的深处慢慢的舒展化开,回味绵长,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