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微课堂】党史人物:舍家为国的“三军楷模”—郭好礼
日期:2021/3/26    来源单位:邢临高速   上传人:宁馨   点击数:1318      

郭好礼(1904—1943),河北临漳人,中共党员。七七事变后在家乡组建抗日民军。1940年率部正式编入八路军。1941年任冀南军区第一军分区参谋长,1942年兼任路南支队司令员。在恶劣的斗争环境下,率部与日军艰苦作战。1943年牺牲。

1943322日,冀南抗日军民怀着悲愤的心情,沉痛悼念在日军铁壁合围时壮烈殉国的路南支队司令员郭好礼。追悼会上,郭好礼的父亲郭振湖收到一封发自129师师部的慰问电报,称赞好礼同志一生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而奋斗,艰苦卓绝英勇牺牲之精神,足为三军楷模,署名为刘伯承 邓小平

郭好礼,原名郭福堂,1904813日出生于临漳县郭小屯村。1927年参加冯玉祥的国民联军,后任连长。1930年中原大战冯玉祥战败,郭好礼回到家乡临漳县,即在地方组织自卫武装,任保安中队长。

七七事变后,郭好礼毅然组建抗日民军,任河北民军第一路军副司令员兼第五支队司令员,率部活动于晋冀豫交界地区,开展抗日游击斗争。19396月,中共冀鲁豫五地委派人到郭好礼部开展工作,并组建中共支部。19401月,郭好礼率部正式编入八路军第129386774团,任副团长。8月,率部参加百团大战和冀南抗日根据地反扫荡战役战斗。9月,调任冀南军区轮训队副队长,并组建抗日武装临安支队19419月,任冀南第一军分区参谋长。19429月,经冀南区党委书记宋任穷批准,郭好礼转为中共正式党员。

1942年,冀豫地区恶劣的斗争环境迫使各县政府和主力部队先后转移到广()()公路以北地区,仅留下郭好礼领导的临安支队坚持战斗在路南地区。部队生活相当艰苦,缺衣少食,经常以糠菜充饥,有时连食盐都没有,寒冬腊月还穿不上棉衣。

日军为彻底消灭这支100多人的抗日武装,派汉奸康中正找到郭好礼的母亲封官许愿,做劝降工作。郭好礼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派人给康中正送话说,富贵于我如浮云,并把汉奸扣押起来,送到冀南军区处理。1942年底,由于汉奸出卖,敌人扣押了郭好礼的妻子女儿,威胁他:如不投降,就将他妻女杀害。但遭到了郭好礼的断然拒绝。

1942年秋,冀南军区决定组建路南支队,并由郭好礼兼任司令员。19431月,郭好礼带领路南支队接连拔除了敌人多处重要据点,又一举攻克了魏县县城,消灭了一批日伪军。敌人穷凶极恶,调集九路日伪军,向魏县以东的抗日根据地和游击区进行大规模的铁壁合围227日,路南支队被敌人围困在魏县漳河村。激战中,郭好礼带着警卫人员冲出了村庄,当他发现部队主力还没有出来时,立即停下来接应,并派警卫人员返回村庄传达命令,他在村边进行掩护。他孤身迎战围攻上来的日军,一连击毙5个敌人,终因众寡悬殊而壮烈牺牲,时年39岁。